Hi 大家好,上週提到 HBO 的不願太早進入線上串流平台的決策,背後有相當合理的理由。但這些理由可能就是 Netflix 預判了HBO這些理由,因此利用這些”合理的”理由來讓Netflix自己可一家獨大線上串流平台,想再複習先前電子報的可以點選以下的連結。

如果覺得本期內容有趣,歡迎將信件分享給你的朋友、邀請訂閱;若對過往期數感興趣,請 由此進入
任何的點選、新增訂閱都會讓我充滿動力撰寫下一期電子報。如果有任何想回應的、想說的、想討論的回覆此封信件,我會好好閱讀的!

高招:反向定位(Counter-positioning)

什麼才是真正的「反向定位(Counter-positioning)」呢?簡單來說,當一家新創公司採用了與市場既有龍頭「對立」的商業模式,而一旦市場龍頭跟進同樣的模式則會損害其現有業務時,就形成了「反向定位(Counter-positioning)」。這經常導致龍頭公司採取下列三種決策

  1. 延遲採取該商業模式的決定、
  2. 或是敷衍地執行
  3. 甚至兩者兼具(既延遲做決定、又敷衍的執行)

而最終就會變成市場佔有率逐漸下降→無法反制新創公司→最終,龍頭公司決定向新創公司靠攏→屈從,但往往太遲了。

既然反向定位這麼不好,那為什麼龍頭公司不願意立刻改變呢?

那為什麼龍頭公司不願意改變呢?

理由一:現在還在賺錢嘛!

如果龍頭公司要改變現有的策略,調整自己的商業模式進入新的領域中,第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既然還在賺錢,那為什麼要改變?第二個問題是,改變後可能會得不賺錢,那為什麼要改變?既然現在錢都賺得好好的那為什麼要改變呢?

如同前次電子報提到

HBO 所屬的時代華納公司(Time Waner)有投資有線電纜公司及其他有線電視頻道。有線電纜公司的收入就是愈多人訂閱有線電視跟付費頻道就可以賺到愈多錢(且是賺到流湯的程度)。
同時間時代華納公司(Time Waner)下也有CNN等有線頻道(只需要訂閱有線電視,不需額外負擔訂閱費就可以看得到的頻道)。所以若 HBO 決定要以網路影音平台為主時,就會打擊到自己旗下的有線電纜跟其他有線電視頻道的生意。

理由二:公司管理階層只(能)在乎現在的營利!

公司高級管理階層雖然是經理人等級但其實就是高級員工,做得不好或是公司盈利表現不好,馬上就會被請走。所以對於公司的管理階層而言:公司每年營運獲利→管理階層可以加薪、留任;公司大刀闊斧改變→公司無法獲利→管理階層不光彩地被請走。

管理階層就算知道現在不做改變是 10 年後或 20 年後絕對會後悔時,也不會願意做改變。因為一間公司的管理階層都不知道做 10年 或 20 年後還會不會是管理階層。管理階層只需要做好現在的事情,拿到高薪即可,只要沒有被授權可以犧牲公司的營利,也就不會有動力去做出改變。

龍頭公司什麼時候會願意改變呢?

簡單來說,當龍頭公司發現有利可圖+不得不改變時,就會選擇改變。

發現有利可圖:Netflix 一開始的每月月費為 7.99 美元時,這每月月費還小於 HBO 可向訂閱用戶收取的月費15元時,HBO 自然不覺得值得進入一項燒錢的市場。Netflix逐年提升月費 7.99→ 8.99 → 10.99 → 12.99 → 13.99 → 15.49 美元時,且並沒有流失太多訂閱戶,反而吸引更多訂閱戶時,龍頭公司就會發現自己不得不改變了。且Netflix逐年擴大獲利。

不得不改變:HBO 所屬公司於 2016 年出售給美國電信巨頭AT&T,那時候就敲響了HBO改變的號角,新老闆對於HBO在線上影音平台裹足不前並不滿意,因此在 HBO 出售之後,加快了線上影音平台競爭的腳步。

HBO 陷入反向定位陷阱後的現在

相較於HBO至遲於2018年前後全力投入線上影音平台,Netflix早已在2007年就開始了線上影音平台的服務,這10年的差距讓HBO只能苦苦追趕,目前還看不到車尾燈。Netflix的2023年全年度淨利潤為50億美元,而HBO所屬的母公司2023年仍在虧損中,尚未獲利。

Netflix 有意或無意地透過 [反向定位] 預判了HBO的預判(HBO不願意過早踏入線上影音市場),以至於透過新的商業模式克制住了HBO,讓HBO從原本影劇市場的領先者變成落後者。

反向定位,是最有趣的一種手法,因為他讓一間龍頭公司的優勢變成了讓龍頭公司無法調整的致命因素。而未來會有新創公司透過反向定位來定位Netflix嗎?

———

最近開始認真在社群媒體寫寫東西,歡迎大家追蹤喔

Threads 帳號:https://www.threads.net/@jacob_lawyer

Twitter 帳號:https://twitter.com/HungKai0223